桐乡蚕丝被欲借“丝博会”完美蜕变
发布时间:2010-04-10 08:15:29
江苏吴江的震泽镇有蚕丝被生产企业80多家,年生产能力600万条,产销售总额19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24%。
浙江桐乡的洲泉镇蚕丝被生产企业330多家,占据了全国行业总数的17%,年生产能力240.8万条,产销售总额11.6亿元。
同是江南桑镇,同是蚕丝被生产集聚区,同是因蚕丝品名扬海内外,但一经比较,还是暴露出桐乡洲泉镇蚕丝被企业在规模、产能、产值上相对较小。
桐乡洲泉如何摆脱蚕丝被产业“三小”困局,维护“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的美誉呢?日前,记者从洲泉首届蚕丝品博览会上获悉,洲泉人打算借“丝博会”让备受“三小”困局的蚕丝被产业实现完美蜕变。
全国第一个“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
手工剥蚕茧拉制丝绵被是传统工艺,将茧放在锅中烧煮,然后捞出茧子,挖去蚕蛹,再用手扯成均匀的绵膜,绷在竹筐之上,层层叠加,至一定厚度后取下晾晒,干后就成一只只洁如冰莹的棉兜。将棉兜均匀地扯成绵片,叠加就做成丝绵被子。
丝绵被作为桐乡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洲泉镇。洲泉镇自古是江南五大桑镇之一,很早就发展丝绸和丝绵被业。以洲泉为中心的丝绵产业集群,有蚕丝品生产企业330多家,企业职工4150人,年产丝绵被240.8万条,实现产值11.6亿元,2009年洲泉镇被评为“嘉兴市蚕丝被服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洲泉蚕丝被服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集养蚕、制棉、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引入机械化拉丝等先进工艺。
目前,洲泉镇的蚕丝加工企业数量占据了全国行业总数的17%,已经成为浙江省出口丝绵的重要产地。2005年,洲泉还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第一个“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荣誉称号。
跳出“瓶颈”迎来蚕丝被“黄金年代”
近年来,蚕丝被作为一种比鸭绒被、九孔被更为高档的被褥,渐渐走入老百姓家中。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蚕丝被已成为中国丝绸产品的主流。
可与之“走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蚕丝被质量良莠不齐、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相当严重。由于加工蚕丝被的技术门槛较低,洲泉的蚕丝被加工企业几乎都是靠家庭小作坊成长起来的,资金分散、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突出。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压低价格,虚标蚕丝含量,在被胎填充物里做手脚,一度使得整个行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的贴牌、定加工思维与习惯,造成了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优势不突出等问题,政府和企业也意识到品牌建设对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尤为重要。
如何突破蚕丝被产业发展的“瓶颈”?2008年6月在桐乡市政府的协助下,洲泉镇成立了蚕丝被行业协会,提出行业自律,提高质量意识,推广注册商标、共创蚕丝被服专业商标品牌的目标。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洲泉蚕丝被服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能逐渐加强,知名度也不断提升。洲泉镇党委书记闻建梁告诉记者,目前,洲泉镇年产1万条以上的企业达40多家,占全国同类规模企业总数的近50%,年产量10万条以上的企业有15家,占总数的30%左右,培育了“华纳斯”、“缘梦源”等10多个著名商标。
借“丝博会”实现洲泉蚕丝被华丽转身
洲泉是江南重要的蚕桑产地,洲泉的蚕丝品名扬海内外。洲泉蚕桑生产的发展,丰富了蚕桑文化的内涵,孕育了以双庙渚“蚕花胜会”为最的各种跟蚕桑有关的文化和风俗。
闻建梁书记在回答记者关于为何举办蚕丝品博览会时说:“博览会是古老的传统手艺、典雅的蚕丝饰品和全新的市场理念等三者交融的舞台,它不仅能提升洲泉的区域知名度,同样也提升蚕丝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蚕丝产品的质量。”
洲泉镇党委副书记许发根认为,借助丝博会的平台,以蚕丝品为媒,以经济载文化、以文化促经济,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洲泉的知名度,也促进洲泉蚕桑民俗文化建设、发展、延续。
据了解,丝博会期间还举行了蚕花胜会、传统剥丝绵大赛、蚕丝被产业发展论坛、投资说明会、蚕俗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蚕丝被品牌基地授牌暨蚕丝品一条街开街仪式、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