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5-84827077 欢迎访问江苏省浙江商会官方网站!
首页 >> 浙商动态 >> 浙商动态

宁波帮博物馆开馆 展示千余件藏品

发布时间:2009-10-22 18:13:45
  这两百年来,多少宁波人怀揣理想,走出宁波,走向五湖四海,建立起自己的卓著事业。今天,他们回家了,相聚在宁波帮博物馆。   他们中有在海内外市场大潮中搏击冲浪的工商界巨子,有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社会名流,有在各个领域有不同凡响表现的优秀人才。他们是宁波人心中的骄傲。   闻讯要建宁波帮博物馆,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趟、两趟、三趟地返乡,捐献出他们家中的藏品;有人把原先赠给友人的物件重新收回来,送到馆中……短短两三年间,博物馆就收到捐献品千余件之多。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件衣服,看似平淡无奇,可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鲜活的传奇人物,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一股暖暖的爱乡情。让我们先行探看,细细品味。     博物馆免费开放     宁波帮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计。据说,方案出来后,设计人员发现,主建筑群竟然呈现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甬”字。无心为之,却成巧合,也算是天作之美。   宁波帮博物馆分一楼、二楼两个展区。一楼是宁波帮历史综合展区,包含“序厅”和“筚路蓝缕”两部分。二楼展区主要是宁波帮成就专题展区,“建功立业”分别就宁波帮在四个传统行业:航运、金融、商贸、实业的成就进行一一展示;“赤子情怀”表现的是宁波帮民族大义及爱国情怀;“群星璀璨”是商帮之外的宁波帮专区,展现的宁波帮中涌现出的两院院士、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教坛精英。尾声“薪火永传”点出宁波帮精神内核: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励业重义理的互助风格。   宁波帮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近期还将推出宁波帮名家书画展和宁波30年风云甬商展。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宁镇公路沿线宁波大学工程学院附近,宁波帮文化公园北面。路过的公交车有:547路、541路、390路。   二品顶戴   叶澄衷22岁开办上海第一家洋货店,被人称为“五金大王”和“煤油大王”,事业鼎盛时,总资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财政的十分之一。   经商致富后,叶澄衷热心社会慈善事业,1875年在上海创立叶记商务学馆。晚年又出资白银10万两,创办“澄衷蒙学堂”。这是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新式学校,聘蔡元培为代理校长,胡适、竺可桢、丰子恺等都曾就读于此。   叶澄衷先生逝世后,归葬镇海,其墓志铭为蔡元培亲撰,墓碑由光绪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所书。后遵其遗嘱,族人又于1904年在家乡建成叶氏义庄。叶澄衷还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受清廷嘉奖,被授予二品顶戴。   亨达利钟表   亨达利含义是亨通、发达、盈利。1876年,鄞县人孙廷源创设了美华利钟表店,是上海最早的钟表店之一。1906年,继承父业的孙梅堂首制国产时钟,并在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15年,法商开设的“亨达利”钟表店由于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终在1917年被孙梅堂收购。孙虽是美华利钟表店的经营者,号称“钟表大王”,但由于考虑到亨达利的品牌及经营方式已被上海民众接受,所以对外沿用“亨达利”的店名。   “笑舞台”的账册   这两册略显残破但字迹清晰可辨的账本,封面上分别用工整的颜体字书写着“民国拾六年桂月”、“笑舞台”等字样。里面记录的多是一些对外账目,小到几角几分,大到几十几百元。   1920年,上海剧院“笑舞台”的原老板因无力还债,只好将“笑舞台”用来抵债。   当时镇海人邵玉轩(邵逸夫的父亲)得知后,派长子邵醉翁接收了剧院,开始走通俗化道路,大演武侠戏,受到观众欢迎。1925年,邵氏兄弟卖掉住宅筹资1万大洋,以“笑舞台”为基础,建立天一影片公司。从此踏上了娱乐帝国的缔造之路。   捐建灵桥票根   灵桥原为木造浮桥,由16只扁舟排列组合而成,上面铺木板,全靠船体承负桥身重量,潮汐涨落时,灵桥上下起伏,在上面走非常不稳固,台风天气,更是险象横生,惊人心魄。1926年8月,就曾发生40余人落水罹难的惨剧。   1931年,在上海的宁波帮发起捐款,集资兴建钢结构桥。时人上至富商,下至普通市民纷纷慷慨解囊,共募集建桥费用70万银元。   造如此大桥,完全靠民间集资,此事亘古少有。时任为改建老江桥沪筹备处委员会委员的张继光募捐存根。   开创上海证券交易先河的证券交易所物品   宁波人虞洽卿于1920年开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一家综合性交易所。   虞洽卿是旅沪甬人中的著名人物,他从一个贫苦的乡下少年,只身到沪谋生,凭借其勤劳机敏、勇于开拓的精神,开创了事业,成为“海上闻人”。在抗战期间,他拒任伪职,保持了民族气节。   在当时的上海,股票掮客每日午前在茶馆聚会,洽谈业务,人称“茶会”。交通银行、通商银行等“宁波帮”商人掌控的银行和镇海人宋炜臣创办的汉口既济水电公司,都有股票上市交易。   宁波八家商号发出提倡国货声明   “五卅惨案”后,国内爱国主义潮流涌起。宁波八家商号发出“提倡国货、换回利权”的声明。声明中说:“国耻未雪、人怀义愤,咸以倡用国货为职志,同是国民,同具爱国心理。查外来货品以香烟一项最为普及,年中外溢利权约一万七千余万,原以一律禁绝为宜……先行倡用国货自救。”   王宽诚的经济学和爱国情   很多宁波人知道王宽诚抛售地皮,给抗美援朝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传奇故事。您是否知道,他又是怎样做生意的?1947年,王宽诚到香港时恰逢战事,他断定香港必定复兴,低价购买当时荒凉但区位优越的地皮,开发房地产业,成为香港地产业的滥觞,带动了整个北角地区的繁荣,他也因此赢得“北角地王”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王宽诚两次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三万六千份,成为海外购债冠军。王宽诚又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在海外筹资500万元港币,帮助购买国内紧缺物资,并用自己的船队运入上海。1985年,他拿出自己的一半资产——1亿美元捐献给国家,设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见证中英关系改善的“仪舵器”   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双方关系也比较紧张。   包玉刚找到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送给她一根跳绳。包玉刚先生说:“您是领导整个英国的‘铁娘子’,需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来应对国务,而这根跳绳无疑能够为您效劳。”   撒切尔夫人听后莞尔一笑,而当她知晓包玉刚的第二份礼物时,脸上的微笑瞬时变为了惊喜。原来,那段时期,英国造船业不景气,包玉刚先生在这个非常时期向英国订购了几艘船舶,可谓雪中送炭。   包玉刚邀请她到上海参加“世谊号”轮船下水仪式,同时看看中国、看看上海。最终,撒切尔夫人如约来到上海,初步了解了中国。这也为中英关系的改善作了一次良好的铺垫。   民信局   早在明清之际,宁波人已经创立了当时的邮政机构——民信局。民信局不同于官府官府邮驿的机构,介乎运输和邮政之间,有点像今天的民营快递公司。民信局的创办,满足了大批外出经商者的需要,素有“票号为山西人特有,信局为宁波人独占”的说法。   赵安中的破衣服   有谁能够想到,一位捐款数亿元的慈善家,自己穿的竟是这样破旧的衣服。赵安中的衣物静静叠放在博物馆的一角,在记者心中却激荡起阵阵温热。   赵安中在香港并不算大老板,但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捐赠,出手丝毫不逊色于那些顶级富豪。   1989年以来,他跋山涉水踏遍宁波原来全部的15个贫困乡镇,同乡暨学友包玉刚逝世后,赵安中率先向宁波大学捐资,之后多次组建教学楼。   1999年,他毅然卖掉在美国、加拿大的别墅,再向宁波大学捐赠1000万设立“杏琴园教育基金”。他在浙江乃至全国,助建希望小学200多所。   2007年,赵安中在回镇海探乡期间去世,他的骨灰撒落在四明山区。他晚年几乎捐掉了所有的钱财,直到空着手离开这个世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的那样,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   范徐丽泰的两枚奖章   两枚勋章,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反映的是同样的能力。   1992年,英国政府授予范徐丽泰英帝国司令勋章。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政府授予范徐丽泰金紫荆星章,分别表彰其在港英政府期间为维护香港平稳过渡及在香港回归期间为维护政权稳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充分肯定了她在政坛上的影响。   范徐丽泰,镇海庄市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迁居香港。   从政前的范徐丽泰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家,从政后的她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人造自来血”药瓶   鄞县人项松茂自制的“人造自来血”能够治疗贫血症,质量优于其它药房的同类产品,比进口的西药便宜很多,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曾经在美国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1913年,“人造自来血”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地注册,销往南洋群岛,继而进入欧美市场。   1915年,德国商人开设普恩药局,出售补血药片,袭用“人造自来血”商标,企图鱼目混珠。   项松茂有极强的产权保护意识,发现后立即向德商严正交涉,并向工部局巡捕房提出诉讼,最后胜诉,五洲大药房因此名声大振。   “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创始人应昌期的棋桌、棋具   馆中一张棋桌是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创始人应昌期在台北家中使用过的。应昌期是慈溪慈城(今属江北区)人。在上海统原银行当学徒时,工作之余自修英语、会计等科。20世纪30年代,日本棋手访华,偌大的中国竟无一人是他们的对手。应昌期暗自立誓:一定要为振兴中国的围棋事业尽力。   60年代初,应昌期投身实业界,涉足塑料、羊毛化工、食品、票券、电子等行业等,业绩斐然。同时,致力于围棋运动。1983年8月,捐资1亿元新台币创办了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不断筹办国内外棋大赛,影响最大者是每届比赛经费为100万元的应氏杯职业围棋锦标赛。后又在上海设立国棋学校,培养弈技幼苗。   掀起服装革命的红帮裁缝物品   红帮裁缝起源于包袱裁缝,明清之际,在北京已形成规模的成衣行。清乾隆年间,鄞县人张尚义在横滨开办了自己的成衣业。回乡后带去了数批青壮年创业。孙家漕的孙通江也在日本神户创办了“益泰昌”呢绒洋装店,最早的“红帮裁缝”队伍就这样形成了。   1905年,根据孙中山等人的意见,鄞县人张方诚设计出最早的一款中山装。后来南京路上六大家之一的“荣昌祥”的创办者奉化人王才运又据此改制出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   专制洋服的“红帮裁缝”,裁制了中国第一套西服、制作了第一件中山装、开设了第一家西服店、建立了第一所服装学校、编制了第一部服装专著,为中国服装走向现代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