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块状经济的"低端锁定"
发布时间:2009-11-07 08:52:29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块状经济生成、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支撑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新的时期,站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度,审视我省块状经济,一些区域正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组织结构散、创新能力弱,且向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动力支撑不足、转型升级缓慢,存在低端化锁定的倾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突破低端化锁定倾向,适应未来消费需求趋势变化,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块状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根据经信委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56%,块状经济在全省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特别是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生成发展模式的变化。块状经济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休戚相关。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块状经济起源于农村工业化和家庭工业,抓住短缺经济发展的机遇,形成了一批自发成长型的块状经济。近10年来,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块状经济的生成模式集中表现为政府规划导向型,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
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我省块状经济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通过多年来的发展演变,一批块状经济逐渐演变为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国际性商贸市场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体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提升型的产业集群;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形成和崛起,催生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这已成为当前我省块状经济两类主导的组织形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批以营销和研发为主的服务型企业产生和发展,虚拟网络型的新型块状经济组织形态也正在形成之中。与此同时,市域型和跨县域型块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集群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从科技创新看,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位居全国第2位,建立了300多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00多个公共信息平台,块状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从品牌创新看,在重视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已经取得了如永康五金、温州皮鞋、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等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从管理创新看,重视学习日本、台湾地区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升级方式的创新看,注意探索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在产品升级、工艺升级、流程升级、产业功能升级上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从机制创新看,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市域型、跨县域型块状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如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已经建立了永康、武义、缙云三地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沟通机制。
低端化锁定的倾向亟待突破
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重在看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趋势是否相适应。从我国消费需求演变的过程看,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吃和穿"为主,与此相适应的是轻工业的大发展。近10多年来转向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推动发展的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重化工业的大发展。未来消费需求发展的趋势,一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二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对能源危机、气候环境危机和发展危机,采取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所带来的需求变化,这就推动了地铁、航天航空、船舶等装备制造业,新能源、IT、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三是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这对传统产业提出了品牌化、规模化和低成本化的要求,应切实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加快产业组织形态的转型升级。因此,构筑与未来消费需求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
然而,浙江块状经济"低、散、弱"的低端化倾向明显。一是产业层次低。块状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与其他发达省份比相对较低。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不够,生产性服务业满足适应未来消费需求趋势变化的产业发展不足。二是组织结构散。传统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同质同类恶性竞争加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布局分散。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我省大企业集团的相对缺乏就决定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只能提供共性技术、质量检测、信息交流等初级服务。同时,从浙江块状经济的历史演变、产业和资本流动的方向、要素支撑的视角看,一些区域产业被低端化锁定的倾向不容忽视。
从历史演变的视角看。我省块状经济发展抓住了改革开放初短缺经济时期、加入WTO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两大机遇,形成了浙江经济以中小企业、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格局。这种产业结构总体是适应"吃和穿、住和行"发展阶段的产业,以纺织服装和机械加工为主,与未来消费需求趋势变化不相适应。近1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以市场结构调整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相对滞后,这是我省块状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从产业和资本流动的视角看。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腾笼换鸟",浙江产业和资本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在转移出去的企业中,一些是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是为了占领资源和市场的转移,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批对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好项目,由于缺乏相应的科技、人才等软要素支撑,加上土地等要素资源成本偏高的原因而往外转移,出现了浙江产业"反梯度转移"的经济现象,这对未来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要素支撑的视角看。要实现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更需要人才、科技等软要素的支撑,同时也对各级政府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科技的历史积淀薄弱;新时期开发区、园区产业集群的规划研究相对滞后;加之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无为"思想的惯性思维。如何适应大工业发展时期的需要,解决要素支撑不足的问题,已成为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一个难点。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高度重视,上半年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到2012年的工作目标以及抓好这项工作的四项原则和九项举措。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抓好战略筹划,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大集团和现代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导的产业组织形态。根据我省实际,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既是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和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要牢固确立产业集群的意识,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全省看,对于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品质的发展空间,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规划打造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和引领全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对于传统块状经济基础较好、比重较高的温州、台州等先发地区,要进一步确立开放的意识,坚持"外引内升"的战略,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提升传统产业,用高品质的投入来打破产业低端化锁定倾向,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对于衢州、丽水等欠发达地区,要防止被动接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选择地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避免产业集群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抓好示范区试点,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根据块状经济不同行业、类型、区域和发展阶段,全省选择了21个产业规模大、提升空间广、带动能力强、示范意义好的产业集群作为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抓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的目的,是以深化示范区试点为载体,明确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探索各类集群升级路径,从而更好地寻找共性问题,把握发展规律,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要实施各示范区试点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抓好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带动、空间平台优化、创新发展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各市也应确定一批本地的示范区试点,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抓好政策落实,形成转型升级的合力。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政府牵头、企业主体、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