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应对迪拜危机 浙货出口影响不大
发布时间:2009-12-01 09:44:26
11月25日,阿联酋迪拜政府宣布将重组其控股的最大企业实体“迪拜世界”,要求将后者的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一出,全球股市、汇市、金价望风而跌。一时间,全球性恐慌弥漫。
号称“中东门户”的迪拜,是“浙江制造”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浙江出口中东、非洲等地的商品,很大一部分要在迪拜中转。这里集聚了数以万计闯天下的浙商。
浙货出口影响不大
——本报第一时间连线迪拜浙商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在迪拜的浙江商人。
自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这几天下午记者都会趴在网上,与身处迪拜的义乌商人沈滨水在QQ上聊上几句,打探迪拜危机对在那里从事贸易的浙商的影响。而今天,沈滨水显然被记者问得有些不耐烦了。
沈滨水是义乌双杰进出口有限公司迪拜分公司的负责人,今年刚刚被派驻到迪拜。去年,该分公司贸易额做到了3000万美元,公司员工有10多人。
刚听到迪拜债务危机的消息时,沈滨水也有些紧张。因为今年以来,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订单有一定减少,但最近三个月来,贸易复苏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回暖趋势会受到债务危机的拖累。”他说。
在迅速和客户沟通后,客户跟沈滨水说不会影响到订单执行,他的心里慢慢安定下来。而这几天来,沈滨水也注意到,迪拜人的生活一如往常,购买力依旧强大,根本没有受到这次债务危机影响的迹象。“迪拜人是真的有钱!”沈滨水跟员工开玩笑地说。
现在,沈滨水越来越笃定,债务危机不会影响到他们这些贸易商。他的核心观点是:迪拜之所以能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中转地,就是因为独特的地理、港口优势,而这种硬实力不可能因为债务危机改变。“我们绝大部分订单的买主就不在迪拜。”他说。(本报杭州11月29日讯)本报记者刘刚
风险还在可控范围
——浙商在迪拜投资运营还正常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中东是我省重点开发的新兴出口市场,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迪拜债务危机可能会对我省某些产品的出口如建材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不会有明显影响,毕竟迪拜本身只是一个贸易中转地,迪拜债务危机的破坏性与雷曼兄弟破产也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转口贸易,浙江人在迪拜另外一种生意同样做得有声有色,这就是境外工程承包。
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张曙明告诉记者,在2008年浙江境外工程承包总量中,阿联酋位居第二,工程业务量达到1.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在这几年一直在大兴土木的迪拜。义乌商人沈滨水也告诉记者,在近几年该公司对迪拜的出口产品中,其中一个亮点就是用于建筑工地的活动板房。
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我省广厦建设集团。去年5月,广厦以40亿元人民币的总承包额拿下世界最大的跑马场——单体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迪拜跑马场项目。迪拜债务危机发生后,这个项目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本报记者拨通了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的手机。今晨两点刚从迪拜考察回到杭州的他,就记者心中的疑云作了清晰的解答。目前,这个世界最大、最奢华跑马场的业主方——迪拜美丹公司已向广厦支付了总工程款的85%,最近几个月都连续正常付款。目前,跑马场工程已进入33天倒计时,很快就会完工,业主方表示完全有能力给付尾款。
“外界对迪拜债务危机的反应可能过于敏感了。”楼忠福说,也许大家被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搞怕了,迪拜延期支付债务的坏消息被放大了。在迪拜的几天里,他看到了当地大街上人流不息、交易活跃、宾馆爆满。
而在北非、西非等国家有着近100亿元工程量的浙建集团,唯独没有进入迪拜市场。总经理高兴夫今天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认为迪拜是海外风险最大的市场,所以一直没进。”
曾经去迪拜考察过的高兴夫认为,迪拜的劳务用工关系甚为复杂,市场太不规范,却往往比照着欧美的顶级标准在搞建设,风险很大。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尽管有多次进军迪拜的机会,但浙建集团都放弃了,而是选择了香港、新加坡及非洲等地。据介绍,浙建集团不仅没有直接进入迪拜的建筑业,而且也没承接中国建筑等国内建筑巨头在迪拜的分包业务。如果实在要说影响,可能以往销售到迪拜的建筑机械,今后不好卖了,不过这一块的业务量本身就极小,对浙建集团的主业毫无影响。
除了建筑承包外,浙商在迪拜的投资还有实业项目。沈滨水介绍,原来迪拜只出产石油,而现在不少浙商开始在这里投资建厂,不少原来从中国进口的生活用品开始在当地生产了。张曙明也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有一些浙江企业正在准备在迪拜投资建厂,他并乐观地认为,浙江“走出去”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这些项目不会受到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
但房地产投资除外,记者还了解到,虽然近几个月,迪拜楼市有所回升,但曾经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了迪拜“世界地图”中“上海岛”的温州商人胡宾,还是决定暂缓开发“上海岛”项目,转而把精力放回国内。 (本报杭州11月29日讯)
“迪拜奇迹”不可复制
一夜之间,世界目光聚焦中东神奇之地——迪拜。
人们担心的是,迪拜会不会是新一轮金融海啸的发端地。因为知名金融机构与迪拜世界集团层层叠叠的关联,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德银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的一帮金融巨头,人们有理由担心: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会引发?
不过,“迪拜奇迹”遭遇风险,或许对国内这些年日益浓郁的“迪拜情结”是件好事。曾经黄沙满天、驼铃叮当的不毛之地,矗立起了一座光怪陆离的奢华之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七星级酒店、棕榈岛人工岛工程……这一切都让急于找到经营城市新模式的一些国内城市无限祟拜。一个个考察团纷至沓来,一个个城市提出了学习“迪拜模式”的口号。
让国内一些城市顶礼膜拜的,是迪拜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作为人造建筑物向高空延伸的最新标志,迪拜塔如同建在沙漠里的金字塔,代表了近几年迪拜神话的繁荣。城市建设贪大求洋的这种惯性,国内城市的“高楼情结”集体爆发,一座座高楼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
“迪拜模式”,近几年是作为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被外界瞩目。然而,国内很多人被迪拜的高楼大厦所迷惑,忘记了迪拜奇迹的背后,有它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迪拜多年来通过吸纳外来投资、劳动力和游客,实现经济飞速发展。这让国内许多正在热衷招商、大搞旅游的城市,找到了成功例证。
因债务危机,迪拜如今成为被审视的焦点,而更应被审视的是迪拜所倚重的产业模式。比较明显的是,当地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和外国投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产缩水,外资抽逃,迪拜最终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也许,这能让国内一些城市亦步亦趋提出的所谓“新模式”有所警醒。
罗马城不是一夜建成的,雷峰塔却可一夜间坍塌。“摩天大楼定律”也许将再次应验:大楼建成之时,就是危机开始之日。建在沙地上的迪拜塔,夕阳下投下这一条寂寞的长影,让人唏嘘之余,也会引发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