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颗创富星九颗来自制造业 09年度风云浙商璀璨亮相
发布时间:2010-01-27 09:17:38
昨天下午,杭州江南会,风云浙商论坛徐徐启幕,为十位入选浙商热身;果然10位“风云浙商”状态大勇,踏上颁奖地点凯悦酒店,他们神采奕奕,妙语连珠。
与他们对话的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主持过4届“风云浙商”,昨天见到了两个老朋友——曾经当选过“2003年度风云浙商”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已是第三次当选“风云浙商”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这两位浙商代表2009年又折腾了几件大事。娃哈哈终结了“达娃之争”;在全国29个省市投入60亿元,新建90条生产线;年末又宣布进军婴幼儿奶粉市场,让荷兰菲仕兰给娃哈哈贴牌生产……而吉利如愿娶了羞答答的北欧“美女”沃尔沃,有资格梦想让中国制造的车跑遍全世界。
除了老朋友,今年还有很多新面孔。由浙江广电集团主办,浙江经视、钱江晚报、《浙商》杂志共同承办的“风云浙商评选活动”,每年都会冒出这样一批有梦想的实干家,他们为“浙商”这个金字招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代浙商扛起父辈的旗帜
今年入选的10位风云浙商中,有9位从事制造业。比如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金荣,旗下有“朝阳”、“好运”等4大品牌,作为行业龙头,针对美国启动的“轮胎特保案”,中策挑起了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带头据理力争,最终功亏一篑。
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石磊,是风云浙商评选以来站上大舞台的首位二代浙商。白岩松问:你是生产毛巾的,软软的,可你的名字又极硬,有四块石头,当你和父辈意见不一致时,你是软还是硬?
石磊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凭着这份功力,洁丽雅2008年毛巾销售1.6亿条,2009年在纺织业普遍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把这个数字增加到3亿条。
一次制造业的盛宴
历数6届风云浙商,我们发现每当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时,楼宇电视、休闲经济、IT连锁、网站等等新经济就风声水起;而每到市场萧条,经济形势严峻时,原先默默在后的制造业,又会呈现自己钻石般坚硬的品质,比如2004年、2009年。
每一次制造企业集体散发光彩,都会带来新的期待。
昨晚,浙江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感言:“2009年,我最自豪的事情是打破国外企业对螺杆压缩机的垄断,开发出了我们自己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我们称为空气动力中国芯。”
曹克坚眼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目前还非常空白:“马达、油缸、液压阀,全都依赖国外企业,我们称之为‘没心没肝没肺’”。开山集团将在他带领下,不断尝试核心制造、高端制造业。
在今年入围“风云浙商”的30位企业家中,我们发现了同样的迹象。他们的产品结构开始由简单制造向复杂制造改变,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甚至游艇、飞机都出现了。
一块电池串起的“金链条”
虽然获奖理由各有千秋,但今年的10大风云浙商有5位从事的行业与汽车有关,除了中策橡胶是做轮胎的,另外4个居然可勾勒出一条锂电池的产业链。
杉杉控股是国内最大的锂电池材料供应商,目前正在做电动汽车电池研发;天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电池供应商,自然不可能放过电动汽车电池这块大蛋糕;众泰汽车是国内第一家拿到牌照、第一家实现纯电动乘用车批量上市的企业,这家因为年轻而在造车史上还排不上辈分的企业,一心想在电动汽车市场获得首肯;因收购“沃尔沃”而被全球关注的吉利也在默默研发电动汽车,希望国外先进的造车技术能够助力。
电池无疑是电动汽车的软肋,精明的浙江企业家早有布局。2009年2月,杉杉集团出售了28%股权给日本伊藤忠商社,说是看重对方的管理,如今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郑永刚更看重的是伊藤忠商社控股的日本三洋集团,世界上最顶尖的锂电池生产商,杉杉和三洋攀上了亲戚,就可以借用对方的技术来推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研究。
30年前,浙江草根企业家落后于世界经济步伐,而今,我们看到他们正在加速。在未来几年,新能源市场一定会有一场风云之战,这其中不会少了浙江企业的身影。
海外并购要过文化关
“如果对方不持股,白送给我都不要!”这是郑永刚的国际化原则。因为2009年的两次国际并购事件被评为年度风云浙商的郑永刚,前段时间又在阿根廷、智利考察盐湖,价格便宜得让他直想把钱往外掏,最后还是和当地企业以六四开共同合作开发。“当地的文化、法律都不熟悉,包括员工也很难管理,所以必须和当地企业合作。”郑永刚说。
郑永刚早在10年前就进入资本市场,这个号称自己“什么都不会,连饭都不会烧”的浙商确是资本“买卖”高手,很少听企业家说自己很空,他是个例外,因为他“什么都不懂”,只做战略。光2009年,就操作了两起资本运作。2009年2月,郑永刚以28%的股权作为“陪嫁”,把刚满20岁的企业嫁进了世界500强日本伊藤忠商社的大门;2009年5月与澳大利亚赫荣公司签署关于镍钴矿项目的框架合作协议,联手开发矿产。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绕不过资本运作,2009年度风云浙商大部分都经历过收购、并购事件,像吉利收购沃尔沃。
2009年前10个月,经国家核准的海外并购事件就有30多起,总投资4亿美金。海外“抄底”成了一个热门词,就连一直坚持主业的宗庆后也开始心动。经历“达娃”之争后,宗庆后非常谨慎:“要到国外收购,必须得和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发展,否则风险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