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竞争亮红灯 海宁太阳能产业狂热后现危机
发布时间:2010-07-24 06:43:00
太阳能这个“阳光产业”,眼下正被阴云笼罩。
今年上半年,作为浙江太阳能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海宁许多太阳能企业销量大幅下滑,利润逼近生死线,近半企业出现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个别企业出现砸掉生产线卖废铁的惨剧。
从一哄而上到产能过剩,从盲目扩张到无序竞争,太阳能产业在经历了狂热之后,正迎来一轮全面洗牌,大量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出现“批量死亡”。
利润几乎为零近半企业停产
7月21日中午,海宁市袁花镇的主干道两边,密布着各色太阳能热水器的广告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有些纷乱。
马崇燕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正在打电话联系外地的老客户。作为海宁潮力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经理,公司今年以来销售出现大幅下降,让她很头疼。
“销售情况比去年差远了。”马崇燕说,“现在继续做,其实就是为了养活工人。”
按照她的说法,目前企业的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了5%以下,对于一家本身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来说,“已经相当于零利润了。”
潮力太阳能的经营状况,只是海宁太阳能产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海宁是除山东和江苏之外,国内最大的太阳能产业基地之一,从上游配件到整机制造,从事太阳能热水器制造的企业已达1100多家。
但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海宁太阳能产业遭遇困境的传言不绝于耳。山东桑乐太阳能总裁高靖平公开表示,“海宁1100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今年上半年已有四分之三停产。”
“实际情况虽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但也好不到哪去。”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徐朱灵毫不讳言,今年上半年,已有几家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企业关门,个别企业生产线无人接手,只能当做废铁卖掉。
按照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的调查,今年上半年,海宁地区11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随着夏天销售淡季的来临,这个数字将接近50%。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没有停工,但销量和利润下滑明显。”徐朱灵说,销售情况与去年同比出现增长的企业不超过两家,持平的不超过5家,绝大多数企业都出现下滑,下滑幅度在30%-50%之间,利润率更是接近于零,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
低端恶性竞争加剧生存危机
海宁太阳能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与行业内长期存在的低端恶性竞争不无关系。
“海宁目前虽然有1100多家太阳能企业,并已经形成从上游配件到整机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但总体来看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徐朱灵说,缺乏领军企业,品牌意识低,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产业整体处于小散乱状况,内部无序竞争非常严重。
以太阳能热水器整机为例,目前在海宁市场上,最高的售价可达每台4000元以上,最低的售价只要七八百元一台,巨大的差距足以显示价格竞争的残酷。
“很多外地的经销商来到海宁,更在乎谁家的价格低,其次才关心产品品质。”海宁袁花镇一家太阳能企业的老板说,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有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厂,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从材料上做文章。
比如太阳能热水器采热的主要部件——真空集热管涂层越来越薄,排列距离越来越大;保温桶的保温层甚至以塑料泡沫和河沙滥竽充数;承重支架也改用更加低廉的薄卷板……
而偷工减料的后果,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出现真空管易破、保温性能不佳、漏水等诸多质量问题,使得海宁太阳能产业集体遭遇信任危机。部分企业甚至不愿在包装盒上标注“海宁制造”,而是在上海、北京等地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和品牌,自己给自己做代工。
低端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和成本上,在品牌建设方面,企业也显得办法不多。
在袁花镇的主干道两边,至少有数百个品牌的广告招牌,不少品牌都有各自的“形象代言人”,大多是一些二三线明星,也有个别企业找来的是外国人,但所谓的“Lily”、“Tony”,几乎没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来头。
“这些所谓的品牌代言人,其实就是花个三五万块钱,买来的一张照片而已。”当地一家太阳能企业的老板说,大家都互相攀比,你请一个明星,我就请个模特,不少代言人连名字都没听过,实在是毫无意义。
去年,太阳能热水器被列入“家电下乡”范畴,海宁众多企业将“家电下乡”看做是一根救命稻草,踊跃进入。刚刚公布的太阳能热水器第二批“家电下乡”中标的180多家企业中,浙江就有60多家,而大部分集中在海宁。
而在恶性竞争的市场状况下,家电下乡并没有对海宁太阳能企业带来太大的带动作用。
“家电下乡不是救命稻草,企业如果不把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做好,即使中标了,也未必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徐朱灵说。
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或迎洗牌
“盲目投资、一哄而上,大量传统制造企业涌入太阳能产业,带来巨大的产能过剩,是海宁太阳能产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徐朱灵说。
从1家增长到200家,用了近十年,从200家暴增到1100多家,只用了不到三年。海宁太阳能产业近年来的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海宁当地很多原来从事纺织、经编、皮革、五金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纷纷进入太阳能产业,导致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徐朱灵说。
资料显示,仅2009年上半年,海宁地区就新增太阳能企业4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其中不乏大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
“太阳能行业进入门槛很低,只需一套几万元的设备外加三五个人,买来配件组装,就是一个厂子。”徐朱灵说,再加上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并没有实施生产许可制度,也无需经过3C强制认证,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进入。
即使不是家庭作坊,一些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企业,也带着很明显的盲目痕迹。不少企业的大门外,同时嵌着两排铜字,一排是某某袜业、某某经编有限公司,一排是太阳能有限公司。
大量传统制造企业的盲目涌入,使得海宁太阳能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徐朱灵算过一笔账,就关键的真空集热管来讲,目前全国至少有3000条生产线,粗略计算每年可能配套太阳能热水器3000万台(其中海宁占800万台),是2008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销量的三倍。而2009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销量只增长了30%左右,今年更有可能出现下降,因此这超出2008年三倍的产能,明显出现了过剩。
“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已经相当严重。”徐朱灵说,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产品积压的现象,工厂只能选择停工或半停工,这种现象说明太阳能行业的洗牌已经到来,“有些企业已经考虑退出这个行业。”
“洗牌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低端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出现批量死亡。”浙江家得乐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剑平说,这种“批量死亡”,很可能在下半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