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加工船驶入大海 浙江做深“蓝色经济”
发布时间:2010-04-05 09:09:59
超市里,普通的虾皮一般只要20元/公斤左右,但温州华盛水产品加工厂生产的“大三元”,要卖到40元/公斤:“和虾皮一样,丁香鱼干、小皮鱼等公司其他产品,一样要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很多。”加工厂厂长郑志成说,能卖这样的高价,因为华盛的海鲜是在海上直接加工成的:“从活虾活鱼到虾皮鱼干,一般只要半个小时。”
渔业一直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企业不再满足于利润较低的水海初级品销售,而是积极购买设备、聘请专家、转型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水海深加工产品。
海上加工产业链形成
郑志成说,华盛主要加工丁香鱼、虾皮等小水产,这些一年生上层浮游生物虽然味道鲜美,却存在个体小、易腐烂等问题,如丁香鱼离水数小时就会死亡,俗称“离水烂”,而渔民出海即使只撒一网,从海面运送到加工厂起码需要4个多小时,因此大多数加工的都是死鱼死虾,影响口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年前,华盛投巨资建造了一艘2500吨级的大型加工渔船“华盛渔加1号”,这是我国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在这艘加工船上,有3条从日本引进的先进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每小时能加工成品1.5吨:“昨天我们在福建一带,12个小时内加工40吨虾皮只用了30多人,而运回陆地上去加工,同样时间里要有同样的产量,起码需要400人。”郑志成说。
“规模效益从去年开始显现,”郑志成说,“加工船相当于一艘小航母,周边有数百艘小渔船作业,捕捞上来的海鲜都直接卖给华盛现场加工,免去了渔船传统作业时运输水产品回港的往返环节,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并延长了海上作业时间。”
据测算,以浙江省最普遍的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海途往返节省6小时,一艘船可节省能耗约800元,每天还能增产1吨多,每艘渔船每年可增收4万元。根据舟山渔民的计算,跟随“华盛渔加1号”作业,十几天下来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收入。
“海鲜加工的时间越短,鲜度就越高,售价自然也上去了,”郑志成说,“以丁香鱼干为例,以前最高价格只有6美元/公斤,实行即捕即加工后则卖到14美元/公斤以上。去年华盛公司产值增幅达14%,利润增幅更加明显。”
华盛水产董事长陈善平表示,目前他们主要在大连-福建一带的海域上作业,越来越多的当地渔民开始和他们联合生产,由于产品销路都很好,一艘加工船已无法满足渔民们的需要,今年他们将计划购置新的加工船。
全省最大的淡水鱼加工出口企业
不愁订单愁产能
郭休方是浙江千岛湖方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方鼎水产也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淡水鱼加工出口企业。
作为欧美国家的常见食用鱼,斑点叉尾鮰鱼在国外的使用量很大。“就像国内的带鱼一样常见,美国人习惯在菜肴、点心和汉堡里面都用斑点叉尾鮰鱼片作为主要原料。”郭休方说。
以前,因为当地养殖斑点叉尾鮰鱼没有集约化,在农残和药检等食品安全方面达不到美国机构的标准,千岛湖地区几乎没有斑点叉尾鮰鱼出口。2007年,方鼎水产在千岛湖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1600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化厂房,专门用来加工斑点叉尾鮰鱼片和南美白对虾。虽然去年遭遇金融危机,但斑点叉尾鮰鱼的出口量却逆市增长了近三倍,从2008年的80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万美元。
郭休方说,老外的要求很高,生鱼片里面一根刺都不能出现,鱼片的颜色要呈嫩白色,对加工后的形状也有要求。去年他们高薪聘请了国内的鱼片加工工艺大师,提高了加工工艺,售价也比上一年提高了2500元/吨,利润增加20%以上。目前他们不愁订单,只是担心养殖能力跟不上产能的要求。
国内首家鱼子酱加工中心落户浙江
鱼子酱,这种在欧美发达国家流行的奢侈食品,批发价就高达2000美元/公斤,被誉为“水中黄金”。今年1月份,国内唯一的鲟鱼鱼子酱加工中心正式落户浙江。
1月12日,总投资2.5亿元的衢州市柯城区国家级鲟鱼良种场暨鲟鱼鱼子酱加工中心在柯城区石室乡下石埠村开工建设,包括1个现代化加工中心和1个国家级鲟鱼良种场。其中鱼子酱加工中心将按照出口标准建设现代化鲟鱼加工厂,计划投资5000万元,征地40亩,投产后年产鱼子酱30吨,鱼肉500吨。
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鲟鱼从养殖到产子,一般要1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他们在萧山有一个加工场地,鱼肉和鱼子酱主要供给国内的酒店宾馆,光鱼肉就能卖到40元/公斤。在衢州市的加工中心,他们聘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进行指导,并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每年推广养殖并回收15万-20万尾大规格鲟鱼。预计到2012年,在柯城区规模鲟鱼养殖基地面积将达到1000亩,综合产值达4亿元。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大展台
政府官员意见:水海产品的升级是“蓝色经济”发展的表现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
去年浙江海洋经济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领域。不过,从海洋渔业的发展来说,还是基本保持稳定,尽管水产品出口总体呈下降态势,但水海产品出口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拉动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一大亮点。
去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达8800亿元,比上年增长9%左右。以宁波、舟山为中心,以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杭州海关统计,2009年浙江省累计出口水海产品27.3万吨,价值7.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4%和24.4%。
海洋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的“蓝色经济”,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是当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而支持发展水海产品的精深加工则是延长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扩大水海产品深加工规模,才能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水海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最终提高全省水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专家说法: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徐伟金
上周一,中国工程院近百名专家来到浙江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经过他们的考察和提炼后,把这一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使之成为国家战略。
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3061个海岛,长达6500公里的海岸线,这份海洋家底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浙江人所看重。资源紧缺、空间受限等一系列矛盾促使人们把目光更多投向海洋。浙江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发展海洋经济是最好的道路。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的一段时间里,海洋经济都是浙江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