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5-84827077 欢迎访问江苏省浙江商会官方网站!
首页 >> 浙商动态 >> 浙商动态

新36条能否破"玻璃门" 浙商资本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0-07-14 10:19:5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02分报道,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和消费需求仍显疲软的今天,包括温州炒房资金在内的巨额浙江民间资本的动向比以往更加引人关注。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频出,人民银行三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房地产行业“新国十条”出台,加上持续至今的山西煤改政策,将浙江民间资本逐渐从股市、房市、矿产中挤压出来,以浙商资本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资本陷入了集体性迷茫。但随着国务院对“非公经济36条”的新解读出台,国家开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垄断领域,另外,地方政府也大力推动企业向低碳、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等方向发展,民间资本似乎又有了新的去向。新的经济形势下,浙江雄厚的民间资本会流向何方?非公经济“新36条”能否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透过浙江民营资本的前行路径,我们能否读出中国民营资本的未来?   从投资山西煤矿几乎全军覆没,到楼市新政卡紧温州资本最擅长的房地产投机,温州老板发现自己的投资方式不那么有效了。浙江资本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骅认为,以温州民间资本为代表的整个浙江民资已经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蔡骅:山西煤改它实际上给的是一个信号:政府不是很希望民间资本大量盘踞在矿产资源类项目中,政府希望通过手段把民间资本从资源类项目中挤压出来。现在又在做的是,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把民营资本从房地产领域挤压出去。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不论是投资煤矿,还是钟情于房地产,都是温州人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马津龙:由于国有单位垄断的部门,这种行政性的垄断他没法进入;高新技术的新型战略产业,有个技术壁垒,民营企业进入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领域还涉及到一些制度问题,问题在于没有提供一个合适的投资渠道,他只能找到一些短期的机会。   蔡骅把浙江民间资本的集体彷徨比作“高中升大学时的一道坎儿”。传统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迷恋于“炒楼”、“炒煤”又可能会成为新经济的落伍者。失去长远发展的基石,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浙江上万亿的流动性民间资本需要化蛹成蝶,才能在全新的领域翩翩起舞。   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非公经济新36条”。和5年前发布的“老36条”相比,它细化到了二级科目领域,包括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6大领域16个方面。“新36条”仍然可以归纳为“非禁即入”,与“老36条”本质相同,它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信号。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担心,这一政策会不会口惠而实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