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浙商变"机会投资导向"为"战略投资导向"
发布时间:2010-07-15 10:03:10
-“过去我们凭敏锐的市场感觉,哪里有钱可赚就把钱投向哪里,投资具有一定的短期性、盲目性和逐利的冲动,现在需要将这种‘机会投资导向’变为‘战略投资导向’。”
曾是山西煤老板的周平,7月3日专程来到内蒙古。他是应内蒙古浙江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滕琪翔之邀,特地来参加“首届浙商内蒙古投资高层论坛”。
了解浙商在内蒙古的创业经历后,周平还没等会议结束便决定在内蒙古投资。他对滕琪翔说:“现在就想去考察了,然后选一个好项目。”
尽管没有透露究竟要投资什么项目,但可以肯定的是,周平在山西挣到的钱急需一个平台投放出去。
从山西煤改中出走的不仅仅是为数众多的浙江籍老板,还有上千亿元的资金。今年上半年,不断有资金回流浙江,特别是温州地区资金回流最为明显。统计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温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金额高达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这些资金大部分是在外投资煤矿的煤老板们和在国外的浙江籍投资者遇挫后带回去的。
而“首届浙商内蒙古投资高层论坛”释放出来的讯息,给了浙江商人一个全新机会。滕琪翔说,内蒙古民族文化中有一种精神很值得浙商去学习,这就是“狼群捕猎”的精神。在滕看来,一个大项目凭一个企业的资金也许很难拿下,但联合起来的资金就可以顺利吃掉这个项目。
2010年,投资渠道的骤然变窄,使得在内蒙古的浙商和即将涌向内蒙古的浙商出现了少有的团结。
新投资路线图
“事实上,在市场的表面,我们会看到浙商的资本特别充裕,但缺乏有效的引导。”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此次论坛上透露,由于国家大量放贷,造成资本充足,致使一大批浙商游资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而由于商会、联合会与浙商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出现了多重选择。
在发达地区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浙商中的一批握有游资的投机者选择了供应量大的、常年消费的农副产品进行炒作。但在周德文看来,炒作农副产品并非真正的投资家,他们只是小打小闹的投机者。随着国家政策的打压,这种投机性投资行为肯定不会长久。
周德文非常反感将“炒”字与浙商联系起来谈论经济领域发生的新鲜事。“是少数人的行为玷污了浙商的整体形象”,他更喜欢用“敢为天下先”来形容浙商的智慧和果敢。
“当包括城市炒房、新疆炒棉、炒农副产品等投机炒作寿终正寝,当能源产业不再是一个浙商追踪的热点领域,到中西部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投资就成为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周德文说,内蒙古是一块热土,连续几年在全国取得了经济发展增速第一。
他说,现在有18万浙江人在内蒙古投资创业,总投资额初步估算在350亿元以上,涉及矿产、房地产、食品和电子产品等多种行业,其中温州人的投资比例更大一些,约在80亿元左右。
周德文说,他知道很多巨资的炒家和游资投资者都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长线投资、实现长期回报的实体。“事实上,任何投资者都不愿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吸引浙商北上的是内蒙古浙江商会、内蒙古浙江企业家联合会等浙商会团机构努力的结果。周平认为,这些属于浙商的会团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浙商的资本和资源,引导浙商企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评选,持续挖掘和发现那些投资环境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为浙商投资作参考。”滕琪翔认为,浙商在内蒙古的下一个攻城略地的目标是鄂尔多斯市。
长期在内蒙古的浙商,这几年吃到了房地产和商业的甜头——浙商在呼和浩特和包头拥有并经营着维多利商厦、“巴黎广场”、“海亮广场”、包头北国商厦、王中商厦等大中型商场。
不过,浙商这次将投资触角伸向内蒙古GDP增速第一的鄂尔多斯市,并不是他们曾经热衷的能源领域,而是商业和房地产。滕琪翔说,内蒙古浙商企业家联合会积聚了100多家在内蒙古投资创业的浙江籍中小企业,“团结起来才能办大事”。
在滕琪翔看来,浙商在康巴什新区拿到的200亩建设用地只是挺进鄂尔多斯市地产界的开始,而在东胜区开工建设的亿元商场项目、在乌海市开工建设的五金机电城项目,则是浙商最终形成呼包鄂“金三角”商业群的重要一环。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浙商最善于捕捉政策的变化,他们看好的另一个行业是金融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论坛上说,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抓住了第三产业就抓住了未来。
在独资开发矿产已不大可能的情况下,浙商已不再热衷于通过入股或控股的方式进入矿产业,原因很简单,他们怕重蹈山西煤老板的覆辙。
滕琪翔曾经把在包头挣下的钱投资到温州的一家胶鞋厂,结果亏损了600万,他之后重返内蒙古成功创业,对回到家乡的浙商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过去我们凭敏锐的市场感觉,哪里有钱可赚就把钱投向哪里,投资具有一定的短期性、盲目性和逐利的冲动,现在需要将这种‘机会投资导向’变为‘战略投资导向’,成立属于浙商自己的‘银行’既是形势所迫,又是正确的选择。”滕琪翔说。
在能源行业,浙商在山西投资煤矿到底挣了多少钱,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一个事实是,大量的浙江煤老板退出煤炭产业后,他们不可能将挣来的钱放在国有和商业银行里。
周平说,他来内蒙古之前已有部分闲余资金参股当地小额贷款公司,但他不敢将全部的资金入股;来内蒙古后,他反而要求入股浙商在内蒙古开办的小额贷款公司。“入股可靠的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他随后打电话将他在内蒙古投资的消息告诉了从山西回去的其他浙商。在外地浙商眼中,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在融资方面能够集群作战、共抗风险、高度统一的局面却从来没有形成,现在内蒙古的浙商正在形成这种氛围,很多外地浙商打算先投资浙商在内蒙古开办的“贷款公司”,然后再谋求在内蒙古创业。
过去浙商也有“地下钱庄”,甚至在投资领域也有所谓的创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但受政策影响或股东意见不一,不仅没有形成气候,而且这些“贷款公司”没有给急需融资的浙商带来益处和方便,对浙商没有吸引力。
滕琪翔说,国务院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新36条”,给包括浙商在内的所有民营企业释放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尤其是在兴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参股国有银行等方面放宽了政策。”
内蒙古浙商开办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之所以有吸引力,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公司是浙商籍企业自己的“银行”,这是与其他贷款公司最大的不同。
滕琪翔说,现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情况,所以就得自己想办法,比如成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尽快引导浙商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下一步目标是成立可存可贷的村镇银行。
“民营企业短时间内很难进入垄断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创新,浙商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再反过来为浙商服务就是一种创新。”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在本次论坛上说。
内蒙古金融办主任宋亮赞同孔泾源的观点。他认为,浙商自己出资成立一个贷款公司,才能在遇到危机时很快地拯救自己。
很多参加论坛的浙商表示,他们将向内蒙古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入资金。
在此情形下,浙商投资的内蒙古华商担保有限公司和华商小额贷款公司先期应运而生。此前,维多利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浙商融资的问题上提供了样本。
转型期的浙商
从风能、太阳能再到其他包括生物质能、新材料等,从传统制造业中积累了原始资本的浙江资金正在不知不觉间转型,意在内蒙古布局新能源产业。
对此,在“首届浙商内蒙古投资高层论坛”中,呼和浩特招商局重点打出了呼和浩特发展光伏产业的背景和优势。
温州来的林先生仔细看了两遍《呼和浩特光伏产业(2010——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他说:“这个产业硅材料价格起伏很大,弄不好就会亏损。”
林言外之意还是想投资风险低、回报高的行业。
一位与会专家认为,浙商北上内蒙古应当充分注意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由于光伏产业门槛高、风险大,致使多数浙商,特别是浙商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对光伏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除了煤炭和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外,浙商更愿意投身到地产业、服务行业和加工行业中来。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倒也引起了外地浙商的注意,但7月3日下午签约的时候,很多浙商表示要到实地考察之后再说。
在一个投机氛围日益浓重的诱导性市场里,赚钱,尤其是赚快钱成了许多浙江商人的选择。炒楼、炒煤、炒地皮,什么赚钱快就炒什么,资本使用方式上的这种选择,无形中却成为浙资突围的壁垒。
滕琪翔说,浙商“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转型期的浙商不仅要有吃苦的精神,还要有胆量和智慧,而选择投资内蒙古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