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建议”出炉的前后
发布时间:2010-03-06 09:23:44
“周晓光代表走了吗?”2月27号下午,绿源董事长倪捷行色匆匆地赶到义乌新光集团的总部,找到了正在办公室准备下班回家的董事长助理徐军,“能不能请周代表看一下我的这些材料,一定请她将我们中国电动自行车人的心声带到‘两会’上去!”
倪捷:一份最后时刻写来的“鸡毛信”
3月1日,星期一。
周晓光在办公室为她几个月来调研、形成的38件议案和15份建议做着最后的整理,下午3点,她将离开义乌去杭州,与浙江省人大代表团一起赶往北京,参加3月5日正式开幕的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这时,助理徐军带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了过来,对周晓光说:“董事长您看一下这个,是否可以增添一份建议?”
周晓光首先看到了下面这封信。
尊敬的周晓光代表:
您好!
电动自行车问题涉及国内近1.2亿消费者的权益,也涉及一种低碳的小型机动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的消费环境及产业环境问题,与中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幸福和增收能力关系重大。
自去年底“电动自行车被标准为机动车”之后,各地电动自行车消费者忧心忡忡,国家是否明确支持各种小型电动交通工具,令人担心。虽然“电摩标准”中与电动自行车明显冲突的内容被“暂缓”实施,但“暂缓”两字仍然让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界放心不下。
因此,我们恳切呼吁两会代表(委员)尽可能地关注这个群体,关注这个产业的生存环境,客观评价电动自行车的社会效益,如有可能,望能对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出台宽松和谐的管理政策,大力推动低碳轻型交通事业的发展。
预祝两会成功,也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信的落款是: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
附在信后的,是一叠厚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倪捷数年来对电动自行车这一行业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晶:包括“电动自行车社会责任报告”系列的《交通安全数据分析》和《中国大众交通变革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责任》,以及《对电动自行车国标修订的若干建议》、《对电动自行车国标修订的建议之二》,最后还附了一份“电动自行车重要关联词解释”,其中有20条与电动自行车行业有关的信息。
倪捷为何要向周晓光写这样一封词真意切的信,提交这样一叠厚厚的材料呢?
电动车:一个在夹缝间生存的行业
逼迫倪捷对电动自行车行业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电动自行车一直存在的尴尬生存状态——自诞生以来,它就被各种理由比如污染环境、马路杀手等“莫须有”罪名而被各地“封杀”。特别是在2009年12月3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公布《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等4条关于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相关国家标准,定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一项“20/40标准”备受瞩目——“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
这一规定出台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全国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强烈反弹。在各方的呼吁下,12月15日,就在距离2010年新标准实施只剩下15天的时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出《关于电动摩托车相关标准实施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4项国家标准中,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内容暂缓实施。
然而,尽管如此,“暂缓”一词仍然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头上,电动自行车的销售也因此而大幅下滑。据倪捷介绍,2009年12月,绿源电动车的销售同比下降了20%左右,而在往年,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12月份的销售一般都同比增长30%—40%。如何让电动自行车产业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肯定,从而让这个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经过多年的呼吁之后,倪捷终于想到了同在金华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希望通过她“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将这一呼声带到“两会”上来。
周晓光:一个急人所急的人大代表和一件凝聚心血的建议
“我们民营企业就像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创业的艰难我非常理解。”同样作为民营企业主的周晓光非常理解倪捷的心情,她决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履行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
放下手头的事情,她一边仔细阅读着倪捷提供的材料,一边吩咐助理徐军,让他邀请有关专家赶到新光集团,共同商讨这一建议。
在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商讨后,下午3点,周晓光从打印机里抽出了最后一页纸,匆匆踏上了赴往北京“两会”的行程。她的文件包里,多了一份厚厚的建议材料,多了一份来自电动自行车人沉甸甸的嘱托和期望。
这份“关于扶持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长达4000多字,在周晓光拟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38件议案和15件建议当中,这一建议的文字材料是最长的。可以说,这是一份倾注了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和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两个人的心血的建议,而它所代表的,则是全国2000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数十万产业工人以及1.2亿消费者的心声。
“我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一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二是人和社会的和谐;三是公共治理和谐,即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周晓光告诉记者说,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她为此建议国家积极扶持符合低碳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认为此举有利于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周晓光认为,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有利于大幅改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出行便利,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改善民生。符合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有利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打造面向2020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大格局。同时,它同国家提倡的公益节能项目和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减排可收取同等的环保效果,国家应给予其以同等的节能尊重。
电动自行车业能在短短几年内迅猛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城镇和农村,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过亿辆车的市场容量,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主要在于它的产品特征迎合了节能环保的时代发展潮流,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它具有经济、便捷和速度适中的特性,而续行里程的增加和速度的相对加速,使得上下班人群的活动半径得到了改善,使得原来一些远途不可能从事的工种都有从事的可能:时间缩短效率的提高,活动半径的扩大,工种选择性的增多,为广大工薪阶层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创造了可能,而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有机会过上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活。
为了说明电动自行车的“低碳”和环保,周晓光引用倪捷的研究成果举了一个例子:据国家权威部门测算,电动自行车百公里耗电1.2度,按每度火电耗煤380克计算,将排放0.8公斤二氧化碳,电动自行车若按1年行驶1万公里耗电120度,相应就排放96公斤二氧化碳。国家限制摩托车的油耗是百公里2.5升,1年行驶1万公里耗油250升,相应的排放575公斤二氧化碳。因此,同样的行驶里程,摩托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电动自行车的6倍,即1辆电动自行车替代摩托车行驶1万公里,可以减排479公斤二氧化碳,1.2亿辆电动自行车替代摩托车年行驶1万公里就将减排二氧化碳5748万吨。而另一个可资比较的数字是,如今在超市购物所要购物袋都需自费,目的是鼓励减少使用防止塑料袋污染。其实,少用一只塑料袋,只可减排0.1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少用574.8万亿只塑料袋可以减排5748万吨二氧化碳,也即电动自行车替代摩托车行驶1万公里的减排量。
此外,周晓光认为,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上看,电动自行车作为一个有效的农村消费者代步交通工具,让农村劳力较大程度的摆脱了小范围地域的束缚,他们可以逐步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从解脱出来,在更大的范围区域寻找工作,过上城市居民般早八晚五的钟点式上下班生活,从而最终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
基于上述理由,周晓光建议,国家应明确对电动两轮车产业的官方态度,认同其经济、便捷、环保、安全的消费特性,并规范合理制定行业的新国标,引导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取缔目前一切各地政府制定的禁售、上牌、限速等地方经济保护政策和歧视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而改以政策扶持、媒体宣传、资金扶持的积极行动,给予电动自行车行业以与新能源汽车、国家官方呼吁的各项节能减排工程或项目以同等的节能尊重;由国家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制定电动自行车产业扶持政策,按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给予优惠和支持。
“当然,电动自行车行业本身也需要不断发展,我也建议由国家政府技术管理部门出台政策,对电动自行车行业中有专利创新、技术突破和特殊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周晓光说。